馬豫先生口述 孔強生、張慧真訪問 孔強生整理
(全文刊《傳記文學》2013 年5月期)
按語:
抗戰時期烽火處處,連綿八載,全國教育雖歷經艱辛,但書聲不絕,弦歌未輟。其中西南聯大為當時學術重鎮,已為一代傳奇。聯大校歌云:「千秋恥,終當雪。中興業,須人傑。」為當時社會精英的聯大數千青年學子,戰後固在學術等各方面卓有成就,戰時投筆從戎的也為數眾多,并未後人,唯其中考入空軍者,情況較少為人知[1]。中國近代口述史學會在各地進行的抗戰空軍訪問項目,曾走訪馬豫等數位投效空軍的前聯大學生,茲陸續發表。
馬豫先生,1922年生於北京,原籍浙江鄞縣,為書香世家。父馬鑒為著名的「五馬」之一,就讀於南洋公學,留學於哥倫比亞大學,曾任燕京大學國文系教授、主任;後應許地山之邀,任教於香港大學,桃李遍天下。兄馬蒙曾任香港大學中文系主任,弟馬臨曾任香港中文大學校長。馬先生1936年隨家南下,就讀於廣州和澳門的培正中學,1940年畢業,入西南聯大化學系。1942年初毅然棄文就武,考入空軍軍官學校十五期,第五批留美受訓,習轟炸。約1944年冬回國,加入二大隊第九中隊,駐雲南參加作戰。
中國空軍原有第一、第二兩個轟炸大隊,當時一大隊和驅逐第三、第五大隊一起編入中美共轄的中美聯隊(Chinese American Composite Wing,或稱中美混合團),二大隊仍歸我空軍直屬。二大隊下有四個中隊,時僅馬先生所在的九中隊在國内作戰[2],其餘三個中隊均前往美國受訓準備換裝,抗戰勝利後方回國。
勝利後馬先生改駐西安,後調一大隊一中隊,曾駐臺中,1949年離職返港。後往北京,長期在中國民航進行石油航空普查工作。八十年代初任中國民航舊金山辦事處經理,退休後返港,2008年不幸病逝。
本稿據2006年7月在香港的粵語訪問整理。照片除注明者外,均由馬先生提供,文内小標題、、圖片說明、附注均為整理者所加。全文已經馬先生家屬審閱,如有錯誤,概由整理者負責。感謝任熹同學協助整理部份錄音。
[1] 如聯大1946年在昆明原校址立有紀念碑,上刻從軍學生834人姓名,其中以應徵為譯員者佔大多數,投效空軍者多未被收入;另聯大有關研究論著也罕及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