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口述史學會

Society of Oral History on Modern China

我和我的家庭:黃藏平女士口述訪談(摘要)

 

黃藏平女士口述    孔強生、盧光庭訪問    孔強生整理

(全文刊《傳記文學》雜誌201410月號)

 

按:

黃藏平醫生1926-2015,原籍廣東龍川縣水貝,客家人,出生於香港,家中排行第五。曾求學於香港民生書院、西南中學、拔萃女書院。香港被日軍侵佔後,隨母親攜外祖母和弟妹棄家輾轉逃亡粵北,就讀於龍川縣立第一中學。當時香港人口為一百六十餘萬,淪陷後僅二個月,用各種方法逃離香港的難民已達約五十萬。

勝利後考入廣州嶺南大學醫學院[1],師承中國放射科之父謝志光等著名教授。1951年畢業後返港,在瑪麗醫院放射科工作。1967年往伊利莎伯醫院負責放射科,1974年首先在港使用超波檢查,1979年任英國放射學院榮譽院士,1986年退休。個性開朗,愛好運動,曾在1947年第十五屆廣東省運動會上獲三冠一亞1948年第七屆全國運動會獲女子跳高亞軍。

女士父親黃強,字莫京,1888年(光緒十四年)生於龍川,早年畢業於廣州石室聖心書院[2]廣東陸軍速成學堂、保定陸軍速成學堂炮科,返粵後參加辛亥起義和二次革命,曾任廣東都督府軍務課長。後留學法、英,結識蔡元培、李石曾、吳稚暉等,1915年回國參加討袁。後任援閩粵軍兵站總監兼駐粵代表、廣東工藝局局長兼附屬工業學校校長[3],幷任華法教育會廣東分會會長,推動留法勤工儉學。1920年驅桂功成,任粵海關監督兼航空處處長、第七路司令兼雷州各屬剿匪督辦、廣州石井兵工廠廠長等職。隨陳炯明下野後,遍游南洋、台灣、內地。北伐後歷任十一軍(十九路軍前身)漳泉留守主任、廣東省南區善後公署參謀長、瓊崖實業專員、省保安隊籌備處處長、剿赤軍右翼總司令部總參議等多職一二八抗戰時十九路軍中將參謀長,參加停戰談判。後隨軍移駐福建,曾任漳厦警備司令、廈門市長。閩變後居住香港,出游菲律賓、越南、滇桂等地。1936年任廣東省第九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重掌海南島軍政,計劃大規模開發,惜因七七戰火中斷。

抗戰軍興,黃將軍改任西南運輸處河內分處處長,聯繫各方,搶運軍火等物資一百多萬噸。後因日軍入越,1941年初撤退往渝,任軍委會參議。1942年底改駐昆明,聯絡盟國,1943年參加接收滇越鐵路。勝利後隨盧漢往越南受降,1945年底暫任廣東敵僞産業處理局局長,1946年任制憲國大代表,同年退役,次年任台灣省政府顧問、高雄市市長,1949年卸任回港。晚年移居馬達加斯加,1974年在當地病逝。擅外語,好游歷,交友廣闊,關心地方,留意邊事,於當時軍事、外交、教育、建設等均有貢獻。

本篇為中國近代口述史學會在香港進行的抗戰系列訪談之一,據201111月、20144月和7月的數次粵語訪問整理,文內小標題、括號內按語、附注均爲整理者所增照片除注明者外,均由女士提供。全文已經女士審閱,如有錯誤,概由整理者負責。文中紀年皆為公元。感謝黃梓嵐同學協助整理第一次訪問錄音,何斯華小姐提供廣州十九路軍公墓近照和协助翻檢廣州舊報。


[1] 1888年,美國長老會哈巴牧師(Andrew P. Happer, 1818-1894)等在廣州沙基創辦格致書院(英文校名為Christian College in China),後改名嶺南學校。1926年改嶺南大學。廣州淪陷後曾南遷香港,借香港大學校舍授課;香港淪陷後北遷曲江,戰後回廣州復校。1952年院系調整,被分拆併入中山大學等校,其醫學院和中山大學醫學院合幷爲華南醫學院。華南醫學院1957年改名為中山醫學院,1985年改中山醫科大學,2001年改為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香港嶺南學院(現改香港嶺南大學)創辦於1967年。因香港及海外嶺南校友復校要求,1988年中山大學設嶺南(大學)學院,主辦商科。

[2]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法巴黎外方傳教會在廣州興建聖心大教堂,1863年奠基,因建築全用石材,又稱石室。同年在同地附設丕崇書院,約1903年改聖心書院。後改聖心中學,五十年代初與和明德女中等校合幷為現廣州市第三中學。

[3] 原爲工藝學校,校址在增涉。約1918年改為廣東工業學校,不久改廣東省立第一甲種工業學校,1923年改爲省立工業專門學1933年擴大為勷勤工學院,1934年改勷勤大學工學院1938年併入中山大學工學院,五十年代初併改為現華南理工大學。

 

返回其他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