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口述史學會

Society of Oral History on Modern China

海員生涯:陳延亭先生口述訪談

 

陳延亭先生口述 孔強生訪問整理

(全文刊《傳記文學》20158月號)

 

按語: 

陳延亭先生1918年生於天津海下西沽[1],家世業航海,有兄弟五人。幼年因家貧失學,賣小吃幫補家計。十八歲在來往香港、天津的海口輪(属太古輪船公司)任學徒,後升任司爐[2]194112月香港淪陷,海口輪經新加坡撤退往印度加爾各答,船被英國政府徵用,19437月被德國潛艇擊沉[3],陳先生等原華籍船員則滯留印度,直到抗戰勝利。後在來往沿海的永生、臺東等輪,到泰國的海順、波斯灣的基士頓馬士基等船工作,六十年代退休。

香港一向是重要航運樞紐,本地粵籍和南來的津、滬籍海員人數眾多,但關於他們當時生活的口述史料比較少見。珍珠港事變,三十多艘太古等英資公司航行於中國沿海的船隻撤往印度、澳大利亞,被英澳海軍徵用,稱為盟軍中國船隊(Allied China Fleet)。離船滯留在印的華人船員有數千之多,與在淪陷區的家人斷絕聯繫數年,無法接濟救援。其經歷似少人提及,本訪或可補充其中片斷。

本篇為中國近代口述史學會在香港進行的抗戰系列訪談之一,據20137月、今年4月在香港新界陳先生寓所的訪問整理。文內小標題、括號內按語、附注均爲整理者所增照片除注明者外,均由被訪者提供。全文已經陳先生家屬審閱,如有錯誤,概由整理者負責。陳先生長公子陳昌發教授與筆者相識二十多年,本次訪問得到他的支持,此特表謝意。感謝任韻竹、楊琳同學協助整理錄音。



[1] 西沽,又稱西大沽,原屬天津縣。在大沽口西,東近海,北沿海河,和塘沽隔河相望。港星張學友父祖輩也業航海,原籍東沽。

[2] 太古船務公司(China Navigation Company,簡稱CNC),1872年成立,與怡和、招商局同為中國近代航運巨頭。七七後日本為支持侵華戰爭,企圖獨佔中國沿海和內河運輸,太古等英美公司均被排擠,船隻數量和噸位不斷縮減。海口號(SS Hoihow),約重三千噸,1933年建於香港太古船塢。

[3] 1943年7月2日,海口號在毛里求斯西北被德國U-181潛艇擊沉,船長和九十名英印船員、七名炮手、四十七名乘客身亡,僅三名船員和一名乘客獲救。

 

返回其他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