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口述史學會

Society of Oral History on Modern China

協和舊事:曹瓊華女士訪談

 

曹瓊華 口述              孔強生 訪問整理

全文刊《唐德剛與口述歷史:唐德剛教授逝世周年紀念文集》

 

按:曹瓊華女士原籍廣東台山,1914年在廣州出生。幼居香港,後就讀廣州真光小學、真光中學、嶺南大學,1935年入讀北京協和醫學院(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簡稱PUMC)護士學校,1938年至1942年初在協和醫學院附屬的協和醫院工作。北京協和醫學院以小而精、質量高聞名[1],由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Rockefeller Foundation)長期資助[2],經費充裕,體制完善,教學嚴謹,人材濟濟,對中國現代醫學和抗戰貢獻巨大[3]。其護校為當時中國唯一的高級護理學校,自1920年創立至1953年停辦,歷屆畢業生共計僅263[4]。曹女士丈夫盧觀全醫生(1911-1994),廣東中山人,1937年畢業於協和醫學院,曾獲文海獎學金[5],任協和醫院外科住院總醫師[6]1942年初協和被日軍侵佔後,被迫離院。約1950年末移居香港,為胸腔外科名醫,晚年捐款資助現協和醫生赴美進修,回饋母校。曹女士應是協和現在最年長的校友,這篇口述回憶,彌足珍貴。

 

本稿據20076月、20092月、20105月在港的數次訪問整理,已經曹女士審閱,如有錯誤,由整理者負責。文內小標題和附注均為整理者所加,圖片由曹女士提供,此表謝意。感謝盧光庭先生幫忙聯繫,感謝馮盈、任熹同學協助整理部份錄音。



[1] 北京協和醫學院原由倫敦會(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於1906年創辦,名協和醫學堂,後其他教會加入合辦。1915年洛克菲勒基金會接辦,費資約750萬美元在東單三條胡同豫王府舊址興建新校,倣美國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大規模改制,教學質量為當時亞洲第一,可參考Addresses & Papers, Dedication ceremonies and Medical Conference,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Concord: Rumford Press, 1922John Z. Bowers, Western Medicine in a Chinese Palace, Philadelphia: Josiah Macy Jr. Foundation, 1972, p30-60日偷襲珍珠港後,1942年初被日軍侵佔,被迫關閉,1948年始復校。朝鮮戰爭爆發後,1951年初由衛生部接管,1959年改名中國醫科大學,文革時停辦,1979年再改為首都醫科大學,1985名為中國協和醫科大學。

[2] 洛克菲勒基金會由當時美國首富約翰·洛克菲勒(John D. Rockefeller)設立,1913年正式在紐約創辦。

[3] 雖然蘆溝橋事變後不久,協和所在的北京即告淪陷,但協和師生在抗戰中貢獻至多。如協和醫學院院長劉瑞恒(J. Heng Liu)全面抗戰前即兼衛生署署長、軍醫署署長等多職,19378月任新成立的軍事委員會衛生勤務部部長(下轄衛生署和軍醫署),掌戰時醫政。19388月顏福慶(曾任協和醫學院副院長)接任衛生署署長,盧致德(1929年協和畢業)1937年任軍事委員會後方勤務部衛生處處長,1940年兼任軍醫署署長。曾任協和生理系主任的林可勝(Robert K. S. Lim1937年末組織中國紅十字會救護總隊,下轄九大隊百餘小隊,先後前往各戰區。1938年林先生在長沙創辦戰時衛生人員訓練所,後數遷至貴陽,在各地設立分所,前後培訓軍隊衛生人員數萬人。救護總隊和衛訓所的主要工作人員多為協和畢業生。可參考張朋園訪問、羅久蓉記錄《周美玉先生訪問記錄》(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汪凱熙“記協和同學參加抗戰之貢獻”(《回憶老協和》,政協北京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87,頁2451-455)。部份協和前美籍教師也在美組織美國醫藥助華會(American Bureau for Medical Aid to China,簡稱ABMAC),為抗戰募,見John Z. Bowers, Western Medicine in a Chinese Palace, p157-158

[4] 協和醫學院護士學校創辦於1920年,1942年初被迫關閉。1943年在成都復校,1946年遷回北京,1953年正式停辦。19508月在北京召開的第一次全國衛生工作會議除確定“面向工農兵、預防為主、中西醫團結”為衛生工作三大原則外,還決定全中國護校限為中專,協和護校停辦,當時護校校長聶毓禪女士後回憶到:“對取消全國唯一的高級護理教育,我百思不解,深感痛心。”(《回憶老協和》,頁204)。1985年協和復設護理系,1996年改護理學院。護校校訓為“勤慎警護”。

[5] 文海獎學金(Wenham Prize),為紀念1914年病逝於北京的倫敦會傳教士醫生Herbert V. Wenham而設,為協和畢業生最高榮譽獎,得獎資格為在校本科五年全部考試成績的總分數最高,每年得主僅一人。

[6] 協和醫學院當時學制為三年預科,五年本科,本科最後一年在協和醫院實習。優秀者畢業後可留院任第一年助理醫師,再擇優逐年晉升為第二年助理醫師、第一助理醫師、住院總醫師,競爭激烈,淘汰率極高,住院總醫師僅設外科、內科、婦科各一人,被稱為“寶塔尖”。可參考董炳琨主編《協和育才之路》第五章對協和住院醫師制度的簡述(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01,頁126-142)、吳英恺醫生“我怎樣由實習醫師成為外科住院總醫師”(《回憶老協和》,頁61-66)等回憶。盧醫生為協和被日軍侵佔前最後一任外科住院總醫師。

 

返回其他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