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強生 撰寫
全文刊香港《明報月刊》2016年八月號
1941年12月7日早上(香港時間為8日凌晨)日軍襲擊珍珠港,數小時後襲擊香港。25日英軍投降,十八天的攻防戰結束,香港淪陷,開始了三年零八個月的漫長黑暗日子。在日寇的鐵蹄下,民不聊生,饑饉遍地。在此期間,香港的抗日戰鬥並未停止。除眾所周知的東江縱隊港九大隊的活動外,十四航空隊中美混合團(或稱中美聯隊)等盟國空軍曾數十次轟炸香港的機場、船塢、油庫等軍事目標,沉重打擊日軍,取得重大戰果,為每天掙扎在生死邊緣的香港市民帶來了勝利希望。
1944年2月11日,盟軍空擊啟德機場,成功炸毀目標,並擊落日機多架,已方損失二架。混合團三大隊三十二中隊美籍隊員Donald Kerr(唐納德·克爾,或譯柯爾)中尉在機場附近跳傘,被東江縱隊和新界村民營救[1];中國隊員楊應求(Yang, Ying Chiu)少尉則在廣東博羅迫降[2],15日因傷重犧牲,年僅二十四歲。和大多數在抗戰中犧牲的年輕空軍烈士一樣,楊應求未婚,無子女,生平事跡僅在五十年代編印的《空軍忠烈錄》中有短短二段的記載[3],現在知者無幾,身後寂寥。盟軍轟炸香港這一重要專題則長期資料不足,研究乏人。
本篇為中國近代口述史學會“抗戰期間中美空軍轟炸香港”項目的一部份,據2015年9月和2016年4月在廣東潮安對楊烈士侄子楊時慶先生的訪問[4]、本會其他口述訪談,及多方收集的檔案、戰史、報刊、族譜等資料整理撰寫。圖片除註明者外,均由本會提供。
本項目獲得衞奕信勳爵文物信託的慷慨資助,特表謝意。另感謝關愛抗戰老兵網潮州志願者曾志鵬先生、華南師範大學林博小姐協助楊時慶先生的訪問,黃梓嵐、何斯華小姐整理部分錄音,周堅先生幫忙聯繫,胡洪菘先生、盧蘭小姐提供桂林空軍公墓現況的照片和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