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口述史學會

Society of Oral History on Modern China

領航先驅:我的父親王鶴年(一)

 

王中和女士   口述    姚楠  訪問       吳章铨  孔強生  整理

 

按語:

王鶴年先生(N. N. Wang, 1916-1980)原籍江蘇武進(舊屬常州府),幼時家貧,但聰明用功,江蘇省立蘇州中學、上海稅務專門學校畢業後在海關工作。1942年在重慶加入中國航空公司。1944年美國同意為中國培訓技術人員1200人,後中美雙方交涉經年,美方同意其中包括航空人員185人(含航空技術員25人),通過考試選拔,中方以同意美機入境為交換。王先生留美學習航空領航技術,為首位飛越大西洋的中航領航員。

戰後中國民航事業復興,中航業務快速發展,航班除遍及國內各大城市和東南亞外,1947年首度開闢橫跨太平洋的中美航線(由上海經檀香山至舊金山)(1),王先生是該航線的首位中國領航員。1949年在香港參加兩航起義北歸,後來一直在民航界工作,是領航專業的先驅,有重要的工作貢獻和著作。

本稿是中國近代口述史學會「為中國飛翔:中國航空公司與香港(1937-1949)」項目的系列訪談之一,據2018年8月在王中和女士北京家中的訪問和2022年1月的電話補訪整理。括號內按語、附註、圖片說明為整理者所加,附錄簡歷和除註明者外的照片由王女士提供。本項目得到了香港衛奕信勳爵文物信托的慷慨資助,特此鳴謝。感謝陳紹曾先生協助聯繫,單麗、羅嘉煬整理錄音,羅方穎整理簡歷,胡若溪、楊琳協助網頁排校。

 


 

家庭背景

我父親在我的印象之中,真的是一個特別正直、特別直爽的人。他1916年生,是江蘇武進人,從小家庭貧苦。我爺爺是個醫生,注射藥物過敏,沒有搶救的藥,就死了。父親才兩歲。我的姑姑是遺腹女,爺爺死了以後她才出生。一家靠我的奶奶給人家縫補衣服啊,繡花啊,做零工維持家用,特別苦。

爸爸的叔叔什麼的親戚對這孤兒寡母,沒有人看得起。父親十歲的時候,母親也去世了,兩兄妹只好依靠叔叔了。但是父親學習特別好,十幾歲就寫得一筆好字,村裏的人都讓他寫對子、對聯什麼的,真是有本事。

他讀蘇州中學的時候就半工半讀,做些零工,加上借債,才讀完高中(2)。

他成績特別好。到該唸大學的時候,如果要考一些好學校,都能考得上。就因為家裏窮,他只能就跟他一個好朋友的爸爸借錢,借錢讀書。人家看他是有出息的,但是說你必須讀將來出來能掙錢的那種學校,才有條件還我這個錢。他沒有辦法,就選擇了讀上海稅務專門學校 (3)。那個學校是教英文的,所以我爸爸英文很好。

193912月王鶴年先生稅務專門學校畢業後與妹妹王念辛合影。照片上自題「兩部『塊肉餘生』」 (David Copperfield,狄更斯名著,又譯為《大衛·科波菲爾》),指兄妹二人身世與該小說主人翁相若

我爸爸畢業的時候是抗戰期間,有的同學就到延安或者哪兒去參加抗日。爸爸也是熱血青年,因為要還債,只能留下來工作。他把自己身上的大衣脫下來,送給一個同學。人家就穿著這大衣去延安參加革命了。有的後來當了領導。他非常羡慕參加革命的朋友,說從前就是因為要還債,要不然他也跟著他們去延安了。

他畢業以後,就進了海關工作,先後在上海江海關、雲南海關、重慶海關擔任外勤關員。



中國航空公司

194310月,他在重慶考入中國航空公司營業組,是他中航事業的開始。

1945年,中國利用美國租借法案選派一批技術人員去美國實習。父親在稅務學校學過海上船舶領航,就報名去學航空領航。他去考,考中了。那是免費的,要不是他根本沒有那個經濟能力。他在美國的泛美航空公司學航空領航技術,然後在泛美的紐約-倫敦航線上實習,並且自己鑽研看星象識別航路。經泛美認可為遠洋航空領航員,是中國的第一位遠洋領航員。



婚姻

爸媽的故事特別傳奇。他們都是常州人,好像是小時候住得很近。我媽媽劉華長得特別漂亮,特別像宋美齡。比宋美齡還漂亮,一會兒我給你看照片。她十六歲還是十九歲的時候就結婚了。她丈夫的朋友在行政院,因為她文化有限,就介紹她在那裏做收發,會跟蔣介石見哪。蔣介石看到她一愣:哎呀,怎麼有這麼像的人。

 

王女士母親劉華

可是我媽媽就是命運多舛,她原來那個丈夫得肺結核死了。爸爸比媽媽小七歲,從小就覺得她真漂亮,說我將來要是能娶上這麼漂亮的媳婦才好吶。我媽我爸那時候在重慶,認識了我媽,大概是同鄉朋友認識的。媽媽當年為什麼會喜歡爸爸?可能就是爸爸從小就愛慕媽媽吧。雖然年紀差得有點大,他還是喜歡媽媽。他們一直是相愛的。

那時候媽媽就住在曾家岩50號,就住在周總理的樓下。爸爸那會兒跟媽媽正談戀愛哪。去了呢就敲門,篤-篤-篤,有節奏。沒想到周總理他那個警衛馬上下來說,你以後可別這麼敲門。這個節奏是周總理他們的暗號。

我記得文化大革命的時候,那會兒爸爸剛從那個牛棚裏出來,還沒平反呢。我是從東北兵團回來,在家待業。看到一張《北京日報》上登的文章,講的就是周總理當時和鄧穎超住在重慶曾家岩50號,中國共產黨在重慶的辦事處,爸媽正在悄悄說那個事。我問:你們說什麼好玩兒的事兒呢?我爸就跟我講了這段事兒。我爸說:你可別出去講去。我這問題還沒解決呢,你要再弄上這麼一段兒,更跳到黃河裏都洗不清了。

他們在重慶結婚,婚後爸爸就到美國去學飛行去了。

王先生攝於留美時

我媽文化程度有限,初中都沒畢業,不會英文。但她也挺愛看書的,看過好多好多。那會兒也沒什麼娛樂方式,只有聽無線電。我媽媽是南方人,喜歡聽越劇。我小時候會帶著我去聽。其他也沒什麼愛好,逛公園啊什麼的那會兒也很少。她是會計,因為血壓特別高,好像是64年在北京就退職了。

 

回國工作

父親從美國學成回來就在中航,一直在飛行。回國後在上海-舊金山航線任正式領航員。媽媽跟我說過,說他以前飛越大西洋多少次,飛太平洋航線多少次,是第一個飛越太平洋的中國領航員。他具體做過哪些事情,我也不清楚,他可能認為當時是給國民黨政府做事,從來沒跟我說過。我哥哥44年重慶出生的,比我大九歲,哥哥在香港的時候只有幾歲,後來起義到了天津,他也很小,還上幼稚園呢,不清楚那些年代的事情。

1947年中航上海-舊金山航線廣告,航班每月出發二次,需時40小時,票價九百美金,後減為七百。整理者提供

當時中航美國領航員月薪500美元,中國領航員只有300法幣!差那麼多。特別不公平。他不服氣,據理力爭,最後得到美國副董事長昆廷·羅斯福(Quentin Roosevelt,老羅斯福總統孫,1948年12月21日在港空難身亡)和中國總經理劉敬宜(1947年5月就任)的支持,獲得勝利,他和美國領航員待遇就完全一樣了。

 


(1) 中航中美航線1947年1月23日用DC-4「空中霸王」四引擎客機首次試飛,後經多次試航,10月6日正式開航。
(2)北宋仁宗景佑二年(1035年),世居蘇州的范仲淹創設蘇州郡學,後改蘇州府學。光緒30年(1904年)江蘇巡撫端方在府學原址建立江蘇師範學堂,羅振玉任監督,王國維任總教習,辛亥後改為江蘇省立第一師範學校。1927年併改為蘇州中學,曾留美受教於杜威的汪懋祖任校長,學校當時英文校名Soochow Academy用Academy而不用Middle School,志向宏大。蘇中承繼蘇州千年文風,校址廣大,名師群集,其中有錢穆、呂叔湘、顏文樑等,聞名全國。英文教師編篡的《高中英文選》教材由中華書局出版,暢銷一時,高中理科多採用美國原文教材。蘇州淪陷後先後遷往上海租界、江蘇宜興等地,勝利後返蘇復校。解放後併改為蘇州高級中學,1978年恢復為蘇州中學。可參考蘇中網站
(3)自晚清起中國海關長期為外人把持。1898年清廷在京設立稅務學堂,以培養中國海關人才,逐步替代洋員。1913年改名為稅務專門學校。1930年在上海設立分校,1935年本校遷滬。該校畢業生均在海關工作,當時海關因工作穩定和收入高,被稱為「金飯碗」。1940年學校因校舍被日軍霸佔南遷香港,香港淪陷後在重慶復校,勝利後遷回上海,解放後停辦。


 本頁  下一頁  

返回計劃首頁

 

未經本會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