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口述史學會

Society of Oral History on Modern China

中美空軍混合團專訪

 

中美空軍混合團(Chinese American Composite Wing, CACW),或稱中美聯隊,由兩個驅逐大隊和一個轟炸大隊組成,因此稱為混合團。混合團有第一、第三、第五三個大隊,每個大隊各有四個中隊。

混合團的創立,一般認定出於陳納德少將(Major General Claire L. Chennault)的建議。19411942年陳納德曾領導美國志願大隊(American Volunteer Group),俗稱飛虎隊, 轉戰滇緬各地;19433月又負責指揮由美國空軍駐華特遣隊(China Air Task Force)擴編的第十四航空隊(US 14th Air Force)第十四航空隊是鑒于中印緬戰區(China-India-Burma Theater)形勢危急而匆匆組成的,一般而言,美國部署在海外的空軍單位,在組成之前必先獲得充分的裝備和訓練,但是,十四航空隊則是先組成,然後分批訓練和逐步充實的。

事實上1943年初決定組成十四航空隊時,美國基本上希望對中印緬戰區提供裝備,但是,一時無法派遣大量人手, 因此,陳納德想出了折衷辦法,從中國空軍抽調飛行員,充實十四航空隊各單位的兵員實力。

混合團成立時也是匆匆成軍,一經中美雙方決定後,就由中國空軍抽調一批適合飛P-40驅逐機和B-25轟炸機的熟練飛行員,以特命方式公佈了一份名單,派往印度的卡拉奇(Karachi,今屬巴基斯坦) 參加短期訓練,然後接收美方提供的飛機,飛回昆明,立刻組織成軍。中國空軍招募了一批青年, 經短期訓練後分批派往美國亞利桑那州鳳凰城附近的雷鳥( Thunderbird Field)、盧克(Luke Field)和威廉斯(Williams Field)等空軍基地受訓, 當時陸續回國, 加入混合團, 為抗戰獻身。混合團在短期籌備後,在194310月正式成立,逐漸發展成為抗擊日寇的重要空中力量,使敵人聞風喪膽,自1944年起,日機就日漸龜縮不前,完全喪失了制空權。

混合團由中美雙方人員組成, 但美方派出的飛行員不多,以傑出的中國飛行員為骨幹。指揮系統為雙軌制,由司令至分隊長,都由中美雙方各派一人組成,互相合作,互相提攜,充分反映中美合作無間,聯手抗日,共同擊敗軍國主義的感人歷史。

混合團的老飛行員分布美國各地,包括亞特蘭大(Atlanta)、達拉斯(Dallas)、休士頓(Houston),也有很多在台灣、香港、中國大陸等地, 我們先後訪問了二十餘人。

部份受訪者:

* 喬無遏 Fred Chiao:空軍官校第十期,混合團第五大隊。訪談收入《唐德剛與口述歷史:唐德剛教授逝世周年紀念文集》

 

* >朱安琪 John Angel Chu:空軍官校第十一期,,混合團第五大隊。訪談收入《唐德剛與口述歷史:唐德剛教授逝世周年紀念文集》

  

* 徐華江 Huan-Hsien Hsu:混合團第三大隊七中隊中隊長

  

* 許志儉 Roland Hsu:空軍官校第十五期,1942年在美國受訓,混合團第五大隊

 

* 馬宗駿 George Ma:空軍官校第十五期,1942年在美國受訓,混合團第五大隊

 

* 毛昭品 Joseph Mao:混合團第三大隊二十八中隊

 

戴自謹 TC Tai:空軍官校第十三期,1942年在美國受訓,混合團第一大隊。戴自瑾先生訪談(摘要)

  

* 王光復 Kuang-Fu Wang:空軍官校1939年第九期,混合團第三大隊

 

*  虞為 Wei Yu:陸軍軍官學校第五分校十六期、空軍官校十三期。1942年留美,混合隊第三大隊二十八中隊。訪談收入《唐德剛與口述歷史:唐德剛教授逝世周年紀念文集》

  

Robert Hotz, Headquarters/14th Air Force

Milton Miller, bombardier and photo-grapher